红四军的战斗生活

发布时间:2018-06-07 17:05:47


红四军的战斗生活

杨梅生

一九二七年九月,秋收起义之后,部队在文家市会师。那天是我带班,毛主席穿了一套青洋布衣服,我因不认识主席,没有让他进,还报告了团长。我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确定向井冈山进军的,当时一般战士是不可能知道的。离开文家市后,主席率领我们到了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以后到了古城,在古城开了个会。当时我们团的负责人是卢德铭,在芦溪牺牲了,以后余洒度逃跑了。部队到达大汾,然后进入井冈山的中心地带。

“三大纪律”是一九二七年部队上山时提出来的,“六项注意”好象是在茅坪宣布的。

井冈山斗争时期,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那时根据地就那么一块,敌人从四面八方把我们包围起来,对我们进行封锁,困难是很大的。除了根据地,还有游击区。在游击区靠打土豪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有的地区富,土豪多一 些;有的地区穷,土豪少。打土豪得来的皮衣进行拍卖,想办法买布做服。由于经济困难,当时每人每天的伙食很少,一般是每人每天只有一角五分油、盐、柴、菜钱但也不一定,经济困难时每天就只有五分钱菜金。有时筹到了款子也会发一块钱作零用钱,筹不到款子就不发。衣服也很缺乏。当时到了十二月,天气很冷,红军官兵仍旧是穿两层单衣,但大家的情绪很高。因为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实行官兵一致,从军长到炊事员都是一样,在政治经济上没有上下级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大家非常团结,考虑的是如何把革命进行到胜利,没有考虑生活上的问题。那时实行的是志愿兵制,不限制年龄,也无所谓官还是兵,吃饭的时候,每个班一个菜盆子,官兵都一样。

黄洋界保卫战时我在茨坪。我们坚守黄洋界的是两个连。那时准备工作做得好,在黄洋界哨口前面都是竹钉。原来我们团部在桃寮,我到桃寮去了一两个星期,在路过黄洋界哨口时,我看见那里布满了竹钉。

在井冈山时期,成立红四军,打仗一般都是二十八团打前锋,三十一团作预备队。后来有一次打永新时,前面的部队不够,把特务营也拉了上去。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是发动群众。主席把和群众的关系看成鱼和水的关系,对群众做了大量的工作,发动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第二是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和其他革命组织。原来在井冈山地区有党的组织,但由于机会主义的错误,使党的组织遭到了破坏,主席上井冈山后就恢复和建立了党的组织,,同时还建立了各种革命群众组织。第三是发展武装。首先是建立赤卫队再发展到游击队,从游击队再升为红军大队,这样根据地就建立和巩固起来了。根据地有巩固的根据地和政府,乡建立乡工农兵政府。游击根据地就是我们经常到那里进行游击活动、没有建立稳定的革命政权的地区。主席一到井冈山就找群众进行宣传,长期遭受政治、经济压迫的劳苦大众,经过主席和广大红军战士的宣传教育,很快就发动起来了。那时我们一到某个地方就做群众工作进行调查,了解某某村庄都姓什么,哪些是贫雇农,哪些是土豪劣绅。边了解情况边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再选择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发展为党员.发展一两个党员,还不能马上建立党小组,党员发展多了,就成立党小组和党支部,交给地方管。

红军要帮助地方武装发展,要在不降低红军战斗力的情况下尽量武装地方,但发枪不直接发给群众个人,而是发给那里的组织。地方上的组织把枪发给谁,由他们自己决定。

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间,主席以一个团的兵力将敌十一个团围在永新近郊三十华里之内达二十五天之久,主要是靠赤卫队、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红军主力是相对的分散,用红军的力量和地方武装的力量对敌人进行四面游击,这样就把敌人困住,使敌人不敢出来。敌人在永新要柴要不到,要粮要不到,要菜要不到。敌人出来少数人搞采买,我们就捉他的采买,搞的他没有办法。所以,我们一个团能困敌十一个团,主要是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了广大人民群众。敌人也最怕群众武装起来。

当时,我们在井冈山之所以吃红糙米,一是没有时间把红糙米的皮搞掉,二是粮食缺乏。主席当年亲自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上山,就是为了储备充足的粮食,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准备粉碎敌人对井冈山的新“会剿”。那时天天吃红米、南瓜,有些人吃了还拉肚子,但战士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尚静芳摘录)

 
 

 

关闭窗口